再读《文化苦旅》时,忽悠间已届中年,初读时觉得自己要变得有文化,再读时觉得要被文化浸润,今再读时,充满的是敬仰和尊崇,贴近与臣服。原来世间的大道理,老祖宗用极简的文字都已告之,我们这几千年的匍匐前行中,为文化又注入了什么?
今又再读时,我依然会被余秋雨先生气势磅礴、气吞山河般的文字力量所打动,被中华文明所涵养的古塔古籍,古街古阁,古语古训而感动,不由感叹一声:“无论你想与不想,他都在那里”。在那里的不仅有古籍古阁,更有世代子孙们的珍藏传承和生生不息的彼此涵养,中华传统文化,表现出的那份刚烈与倔强、现代称之为自信与自强,如同每天升起的太阳般生生不息,滋养万物而不言,无私无畏的站立着;也更为余秋雨先生的文化造诣和俯身做中华传统文明传播者的信仰所折服。所以,我很喜欢书本封页后面的一段推荐词,那是金庸先生写的:“北京有年轻人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作者在莫高窟、都江堰、宁古塔穿行,在天一阁、鱼尾山屋礼拜,在西域喀什、黄洲、杭州思考,在对谢晋、巴金的追思中沉思。
终归一笔,余秋雨先生有幸用脚步淌过了古代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之后,再来思考中华传统文明时,他不禁发出深深的惊叹:“中华文明成型的时间,在几大文明中不算早,应该是在苏美尔文明、埃及文明成型一千多年后吧,也不比印度文明和克里特文明早多少,但是,在所有的古文明中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只有中华文明”。这种震撼并不代表自豪,而是一种惊讶,那么漫长的历史,中断和湮灭太正常了,而既不中断也不湮灭,却是异数中的异数,很让人费解。最直接的感性冲撞,是文字。那些斑斑驳驳地爬在种种遗迹上的古文字,除了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能猜猜外,整体上与后代已经没有关系。但是世上居然有一种文字,本来也该以苍老的年岁枯萎,却至今能让亿万民众轻松诵读。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人行,必有我师”“温故而知新”“君子成人之美”……从词语到意涵,都毫无障碍地从两千多年前直接传导到今天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华文明至所以没有中断的原因归结为:其一中华大地虽地域辽阔,但山脉相连,沙漠连绵,大海波澜,自成屏障,在古代从而避免了与其他几个大文明的恶战;其二中国虽内战不断,争夺文明的主导权,但却不会废除汉字,消灭经典;其三文明体量之大,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加起来,比其他古文明的地域体量大很多倍;其四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保持着一种实用理性和中庸之道,平衡、适度、普及的力量;其五赖仗于科举制度,既避免了社会失序,也避免了文化失记。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生长在“纠纠老秦 共赴国难”的三秦大地间,自然会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满一份敬仰与传承,那是我们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融入到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新的一年里,多读书、读好书,追寻民族的文化基因,去拥抱最美的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