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又是一年,在这岁末年初,准备迎接春节的时候,拿起这本《时间之书》。余世存先生通过这本书与读者一同讨论节气和时令,感受二十四节气成为时间的轮回,仿佛就是人生哲学,像一把钥匙,一串密码,一位富有十足生活经验的老人,告诉我们什么节气什么时令该做什么样的事情,字里行间也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直观的表述了自然界一年的气候因素变化规律。二十四节气的创造,综合了天文学,气象学以及农学等多方面的科学知识整合,更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中国人对自然现象的总结和归纳离不开文化的语境和“取象比类”的思维方式。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分别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则更具天文学的科学观念,反映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雨水,谷雨,小雪,大雪这四个节气是反映降水的,白露,寒露,霜降是反映水汽凝结的,小满,芒种反映有关作物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自然物候现象。
《时间之书》将浓缩为四十八字的二十四节气用浓郁华美的笔力研开,旁征博引,加以详实而丰满的情感关联和科学解读。在余老师构筑的二十四中节气天地里,我们会看见时间流变,气候更迭,花木盛衰,禽奔兽走,更有对应卦象和人的生活,习俗,食风,这些在今天科技数码虚拟中不复存在的实体,曾经真真切切地浸润着几千年中国人的生活。在书中有这样的描写“中国的先民用竹子制成十二根竹管,与十二个月对应。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插到土里。竹管是空的,竹管中存储用芦苇烧成的灰,以此来候地气。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出。阳气一生,第一根叫黄钟的管子里有气冲出来,竹管里的芦灰也飞出来,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想象和诗意,在二十四节气的草长花开来,日升月落,雪融虫鸣里,在天地里,在众生里,在时间里。
二十四节气教会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平静下来,时间是最有力量的东西,它可以孕育生命,开花结果,治愈悲伤,沉淀过往。很适合一个节气看一看,翻一翻,仔细看完一年也就走向了尾声。《时间之书》让我重温古典时光,亲近天地万物,唤起对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感慨,二十四节气即是生存方式,也是生活方式。重温节气不仅仅是追忆逝去的田园牧歌,更是温故知新的寻根感悟之旅。我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年轻人,你的职责是平整土地,而非焦虑时光,你做三四月的事,在八九月自有答案。”